智库研究要以潜心执着的学术研究为基础,提供高质量的智库成果。智库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做深厚、长期、执着的学术研究,沉下心来做自己的学科研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用长期积累的研究成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应急之需,为国家提供高质量的、真正解决问题的智库成果。如果只是追着智库政策等命题的研究跑,不仅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智库成果,还会荒废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基础。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对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发展的要求等做了系统的阐述。智库研究要以学术作为根基和基础,就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律和特点。
首先,要处理好学术的阶级性和阶级的学术需要之间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阶级性,处理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的阶级性和阶级的学术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应去否定它有阶级性。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不同阶级都有它的阶级立场,对社会问题的世界观、历史观,都有它的阶级利益的诉求。要更好地满足不同阶级的诉求,就要求学术上的科学。但阶级立场、阶级利益的局限性,可能会限制科学认识的视野和能力。马克思主义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的利益超越了此前一切剥削阶级的利益的狭隘性,所以它更具有历史穿透力和真理性。智库以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知识工具和基础,具有它的阶级性,不管哪个阶级,实现阶级诉求一定有对学术的要求。这就需要处理好学术的阶级性和阶级的学术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二,实现批判中的继承。科学具有继承性,但哲学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和自然科学不太一样。自然科学的继承性一般是泛式的颠覆,就是一种方法,但前提条件改变了。而哲学社会科学不同,例如经济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和历史运动是一个统治阶级代替另外一个统治阶级,所以关于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历史过程中是根本性的否定,是体系性的、系统性的,不是个别知识的。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是在批判的前提下有积累、有继承的。批判性的前提要求对所批判的对象有透彻的了解,这就是经济学批判地继承和继承地批判。这种批判才有力量,才能从中汲取真正有用的东西。
第三,处理好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性和思想的科学性。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对思想性和表述逻辑性的呈现并不一致。最接近自然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是经济学,数学在其中应用的比较多。一个科学的思想性真正达到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能不能用简洁的数学表达出来。经典的理论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数学公式表达出来。但是哲学社会科学在这个问题上要复杂得多。没有精确数量的逻辑表达,思想的科学性就会受到质疑。如何既避免过于数学化和形式化,同时又能在思想性的基础上获得好的话语体系和严密的逻辑结构表达,是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的问题。
第四,真理具有实践性,理论研究代替不了实践。我们要尊重实践,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上升到规律。
(刘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语战略研究院院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