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新书 |《国家安全与边疆治理》李俊清教授新作

发布日期:2025-10-14  来源:   点击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政治安全涵盖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具体内容,但其核心和根本在于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安全。由于边疆和民族两大因素的叠加,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安全问题在实践维度汇集了边疆政治、民族政治、地缘政治等内政外交多方面议题,因此有必要结合“场域安全”对边疆民族地区政治安全问题进行全面认识,以期通过有效的治理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政治安全的“安全场域”,实现边疆的稳定与长治久安。

中国边界线漫长,周边国家多、情况复杂,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李俊清教授长期以来研究中国边疆治理,成果丰硕。该书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对边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对于深化边疆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治国必治边”,本书从政治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公共安全、文化浸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多个维度,探讨了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作者介绍

李俊清,中央民族大学知行讲席教授,国家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领军人才。长期从事国家治理、边疆安全、民族事务治理研究。专注于边疆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方向二十余年,足迹遍及祖国边疆的雪域高原、大漠戈壁。著有《守护边疆:新时代的边疆安全与应急管理》《族群和谐与公共治理》《新中国民族关系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导论》《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政治与行政史论集》等专著多部,主持完成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篇研究报告获中央领导重要批示。

本书目录

一、政治安全

1.于大变局中开新局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正确道路

2.当代中国边疆安全研究的知识图谱与重点问题

3.边疆民族地区政治安全的认知演进与治道变革

4.全面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保障

5.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

6.筑牢我国边疆地区政治安全战略屏障

7.坚持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边疆治理的底线要求

二、发展与安全

8.民族地区贫困成因及其治理

9.自媒体赋能语境下个体参与贫困治理的动因、方式与成效

10.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1.国家安全视角下金融数据应用与治理对策

12.从茶马互市看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13.契合与排斥 :金融支持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政策影响

三、文化安全

14.边疆治理 :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评价及路径选择

15.边疆治理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变迁的政治过程

16.国家安全视域下的文化润疆 :内涵、领域与路径

17.用好文旅资源,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

18.基于游客视角的旅游促进“三交”机理研究

19.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四、社会治理

20.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 :价值、目标与着力点

21.农村社会治理联动范式 :理论阐释及实践路径

22.双重耦合 :理解基层政策创新生成的一种视角

23.推进数据资源管理的关键——数据确权

五、公共安全

24.边疆地区稳定发展 :成就与挑战

25.内蒙古公共安全的特殊性及其治理

26.内蒙古边境牧区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 :理论意涵、现实桎梏与 路径选择

27.推进青海公共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28.推进云南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29.云南边境社会安全风险的“治理缝隙”与全周期管理路径研究

30.国家安全的边疆之维 :广西公共安全风险及其治理

31.我国陆地边境通道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结构要素与优化路径

32.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制约因素及其治理

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治理

3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34.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35.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36.在公共服务中感知国家

3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3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文本分析

3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执行的碎片化困境及整体性治理

40.夯实制度基石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4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发展脉络与健全路径

42.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民族事务治理

43.空间结构视域下民族地区治理的“在场”与“脱域”

44.自治州辖区改革 :价值意蕴、行政逻辑与实践路径

45.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宗教事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