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活动 -> 正文

贯彻二十大精神 聚焦边疆安全治理——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主办“国家安全视域下的边疆治理”论坛在京召开

发布日期:2023-10-24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并特别强调“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切实推进边疆治理,不仅可以为新时代我国的发展与安全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和基础支撑,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深入讨论这一议题,汇聚智慧、凝聚力量,由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主办的“国家安全视域下的边疆治理”论坛于10月20日至10月22日在北京召开,参会人数超过160人次。在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中,与会学者针对当前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导的边疆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深入讨论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边疆治理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以及如何认知边疆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推进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要议题。

论坛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王丽萍主持。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国家安全研究院院长郭广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范维澄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树林教授、集宁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拓俊杰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郭广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国之大者,民大使命。中央民族大学1941年从延安走来,1951年在北京建设,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建校70多年来,中央民族大学为中国共产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供了智慧,培养了人才,作出了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成立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时,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为党和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为国家固边兴边富民服务。建设好特色鲜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安全研究院,还需要久久为功,通过这次论坛能够汇聚各位专家学者的智慧与力量,总结边疆安全学科发展的经验,更好发挥国家安全研究院在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特殊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力以赴做好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持续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为边疆安全学科建设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范维澄院士在致辞中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国家安全,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大原则。在此背景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应运而生,它是服务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综合性、交叉性核心支撑学科,为新时代的国家治理培养观大势、察风险、谋远略、控全局能力的国家安全专门人才和特殊人才。边疆安全是我国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宗教问题交织,内外部矛盾交叉,非传统安全影响上升等特殊性。中央民族大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聚焦国家安全中的边疆治理民族宗教等领域,破解边疆地区国家安全的复杂内涵和运营机制,聚焦高端智库人才培养和交叉学科建设,产生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未来发展中,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强化学科建设,为国家安全实践献计献策,为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李树林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与长治久安,对实现和维护国家的整体安全有着特殊价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发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优势,进一步致力于边疆治理理论体系的完善,服务于中国边疆安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国家安全视域下边疆治理论坛举办非常重要、非常及时,吸收和借鉴各位专家学者对边疆治理的研究成果,探索边疆治理新路径显得尤为紧迫。

拓俊杰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边疆治理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治国必治边”的战略思想。通过本次论坛,我们将加强研究研讨成果转化,凝聚发展共识,共建合作平台,在完善我国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共同为边疆安全稳定和边疆治理研究贡献学术力量。

上午论坛的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俊清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程琳教授认为,国家安全学研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持安全状态的能力。国家安全学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国家安全思想与理论、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治理、国家安全技术。国家安全目前涉及二十大领域,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十个坚持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要求,在边疆安全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边疆安全的治理。二是坚持党对边疆安全治理的统一领导。三是边疆与内地的安全一盘棋建设。四是制定不同沿边的安全治理方略。五是坚持联防联制。六是统筹边疆发展与安全。七是注重毗邻国家的影响。八是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国防建设。九是加强边疆安全治理理论创新。十是加强边疆安全治理人才培养。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陆军少将唐永胜将军指出,变革的中国需要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中国越是接近国际舞台的中央,就越接近国际斗争的中央,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调整进入非常关键时期。中央强调边疆、边境周边安全有序,是对统筹内外安全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维护边疆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到边疆治理所面临的严峻局面,认识到边疆治理的挑战性、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今后工作中,一是坚持民族团结,巩固边疆治理的民族关系基础。二是坚持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努力促进宗教和谐,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动,保障宗教活动规范有序。三是围绕民生,推进经济科学可持续发展,夯实边疆社会稳定的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巩固边疆治理社会基础。五是推进边疆地区国防建设和战场建设。依据不同战略方向的不同战略需求,加强边疆治理与方向战略的解答。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形成边疆治理的综合实力、综合力量、综合保障,最后使得我们的边疆治理能够上升到新的层面,形成合力,使得边疆安全真正成为国家安全屏障,能够与国家整体的安全治理紧密联系起来,使得边疆治理能够与发展对外关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和渗透作用,破解周边国家对中国近而不亲的目前遇到的阶段性难题,破解中国威胁论,破解美国设下的周边安全陷阱,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把周边真正变成国家安全的重要依托地带。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马宝成教授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国家安全治理的政治逻辑。一是从国家起源和国家现代化或者政治现代化角度来思考,主要从人类社会应对风险获得安全来看国家产生的必要性;二是在政治学理论中,在国家职能内容的研究中,安全是不可或缺的主要职能之一。三是传统国家到现代国家的漫长过程中,国家安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安全治理的政治逻辑的实现需要通过新时代国家安全整体效能或有效性提升,以此推动国家安全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范恩实教授则从当前我国边疆文化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入手,详细阐释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史观和话语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史观和话语体系建设、边疆地区文化产品打造问题、边疆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等关键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一是不断发展完善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史观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史观。二是深化中华民族历史根基研究。推动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加强传统文化阐释历史根基,也需要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弘扬发展传承,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设中华现代文明。三是坚决防范泛民主主义思潮和外来宗教的非法传播。四是推动边疆地区四个共同文化长廊建设。五是开发与拓展文化旅游产品。六是通过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引导边疆区域文化阐释、传承和弘扬。七是以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为理论基础和工作指针,优化边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清华大学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彭宗超教授认为边疆地区公民的网络媒体运用对于危机情景当中政治信用的有着重要影响。网络媒体具有两面性,需要我们发挥它的正向性影响,克服负面性影响。研究发现,网络媒体的正向宣传表现出较强的正向效果,有着积极的社会影响。但这种影响也有一定的限度,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依赖于人们对日常安全经验的感知与体认。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更加关注公民日常层面安全感的提升,需要强化安全宣传,增加风险沟通,及时回应公众相关诉求,树立政府正面形象。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陈涛教授重点讲解了边境地区的社会风险防控。围绕风险怎么样管控、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体系怎么样有效运行起来以及怎么样通过信息共享手段提高处置效率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将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论应用到边境的社会安全领域风险防控里面,分析了突发事件的危机因素到底有什么,关注的重点因素是什么,边境地区社会安全中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因素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的国家安全理论的理念与方法创新,需要将人工智能和风险管控等方法理论融合起来,实现技术赋能边疆安全。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海波教授紧紧围绕技术赋能公共管理阐释了应急管理的价值与意义。到2035年,应急管理现代化要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和多元应急。因此公共安全治理模式需要向前期预防转型,信息技术支撑公共安全治理模式需要向事先预防转型,以此驱动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与实现,推动科学技术应用和应急管理深度变革。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陈安教授则从智库双螺旋法视角对边疆治理策略进行了研究。智库研究双螺旋结构的外循环是指从整体角度分析智库研究的“解析—融合—还原”过程以及智库研究的知识层根基。内循环包括基于“收集数据—揭示信息综合研判—形成方案”的DIIS过程融合法和基于“机理分析—影响分析—政策分析形成方案”的MIPS逻辑层次法,由此构成“双螺旋”,分别从研究环节和研究逻辑角度描述了智库研究的循环迭代、螺旋上升过程。针对边疆治理中的问题,首要需要了解情况和搜集数据。随后基于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结合专家综合研判,最后形成可以为国家参考的边疆治理建议和方案。

当天下午,围绕论坛主题四个平行论坛同时展开,各位专家学者分别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治理、边疆民族宗教与文化安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兴边富民行动、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数字技术赋能边疆治理、边疆安全学科建设等领域展开系统深入的研讨交流。赵祖平教授、包凤兰教授、于秀琴教授、徐艳晴教授分别主持了四个平行分论坛并对发言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

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俊清教授主持了闭幕式。张会龙教授、刘金林教授、谷满意教授、张玉强教授分别汇报了各分论坛的精彩内容。汤兆云教授作了大会总结发言。

短短一天的论坛,议程紧凑、内容多样、观点新颖。一是论坛重大且重要,内涵非常丰富。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 “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历史,特别是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国际国内形势和党和国家战略布局,提出了“治国必治边”的战略思想。本次论坛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边疆治理战略思想展开,体现了国家情怀和学术担当。二是参加论坛的代表嘉宾云集。既有在边疆治理领域研究取得成绩的著名专家学者,还有一大批在边疆治理初露头脚的青年才俊,他们在论坛上分享了边疆治理的重要事项和学术观点,为推动国家安全学科理论与实践建设,特别是边疆安全基础理论发展提供了新认知、新视角与新方法。三是论坛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成果丰硕。参加本次论坛的代表有院士、校长、书记,有相关学科的院长和教授,还有一大批在边疆治理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们和硕士博士生。还有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四分个论坛,发言既有宏观的俯瞰总结,也有实践的在地化探索,为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