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科研成果 -> 正文

国安院龙春林研究员团队基于传统生态知识构建中越喀斯特边境生态安全新格局

发布日期:2025-04-26  来源:   点击量:

中越边境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既是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跨境生态治理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地区。近年来,工业化与城市化加剧了区域生态退化与资源承载压力,生态破碎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系统的韧性与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喀斯特地貌特征并兼顾文化多样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成为我国南方边疆地区迫切需要研究的生态安全课题。

针对上述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龙春林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以广西与越南接壤的八个边境县市为研究区域,首先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电路理论(Circuitscape)等方法,识别出区域内的生态源地、廊道、生态夹点和障碍点,并构建了基础生态安全格局网络。研究共识别出1536.3 km²生态源地,55条生态廊道,80个生态夹点与14个生态障碍点,系统揭示了喀斯特地区生态功能的空间结构与连通性特征,为科学划定生态功能分区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团队还通过一年期的民族生态学实地调研,系统归纳出19类75项与农林复合系统、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利用等密切相关的传统生态知识(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深入挖掘其在石漠化治理、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恢复中的实践价值,并将其融入区域生态网络优化路径中。

(研究团队进行实地调研)

该研究提出了“生态恢复为核心、生态保护为基础、生态廊道为纽带、传统知识为支撑”的构建理念,形成了具有区域文化适应性的“三轴两带六区”生态安全格局。该模式有效提升了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与韧性,推动了科技方法与本土知识的有机融合,展现了民族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智慧与贡献路径。

(基于传统生态知识优化的生态安全格局)

近日,该研究成果以Harnessing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for Ecological Security Optimization in Karst Border Regions: A Case Study of Guangxi-Vietnam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ustainability上,DOI: https://doi.org/10.3390/su17072858.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滕明坤与刘思朝为共同第一作者,龙春林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曹琬筝、黄昶吟、黄云芳为共同作者。

感谢当地政府部门与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提供的协助,感谢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各民族社区百姓在调研过程中分享其宝贵的传统生态知识。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370407)、广西农业科学院科学研究基金(2025YP138)和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BZKY2024086))的联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