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4月)系21世纪公共管理学规划教材,是由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俊清教授倾力完成,全书共计约56万字,凝聚了李俊清教授从事民族地区共治理研究以来的大部分心血,可为皇皇巨著。该书是一部理论与实践并重,既具有学术深度又不失现实关怀的著作,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的理解,更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识资源。作为一部学术著作,《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下文简称“导论”)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详实的数据支撑和清晰的逻辑结构,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关心民族事务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一本弥足珍贵的参考书。
《导论》共十一章内容,囊括了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的治理体系、传统问题与现代化改革,既有权威的文献对话、前沿的文本数据,也有李俊清教授深入基层的田野调查。阅罢全书,给人一种视野上的全新冲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背景下,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止于现代化的政府治理,更需要学者、学科以及学界对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的共同关注。综观国内学界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关注,绝大部分的研究从民族学、人类学和区域发展学等角度展开,也有从马克思主义学科开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讨。实际上,推动民族自治地方治理现代化,如何透过民族自治地方的制度、组织与治理来检视其成就、问题与方向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而李俊清教授此作恰好回应了这个理论需求。
相比较国内其他论著,《导论》风格迥然。一是语言特色。李俊清教授在对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基础论述与系统性理论探讨过程中,所使用的专业词汇、句式结构、语言节奏和韵律等细腻且讲究,相对独特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并非晦涩难懂。二是写作视角。全书采用第三人称的论述方式以及全知视角的选择,大幅提升了不同层次的读者对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的多维感知。三是幽默感。独特幽默感的写法在书中表现得也十分透彻,这也是《导论》吸引读者和表达观点的独到之处,一定程度上跳出了诸多理论书本“程式化”的窠臼。李俊清教授独特的幽默感可谓《导论》写作风格的又一重要部分,推动了《导论》与读者见面的读书的速度和力度。四是写作背景。《导论》初版已近16年,而在16年内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的丰功伟业,但进入新发展阶段,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稳定和安全。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也是坚决防范民族地区重大风险隐患的重要手段。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作为“中国之治”的重要议题,有必要从11个最新的二级学科的角度作出与时俱进的引领和阐释,种种背景,使得《导论》得以重新修订。五是互动性和创新性。一方面,尽管是一本“导论”性质的教材,但其写作范式和创新性又比较鲜明,大量田野调查基础上对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理论的前沿对话,使得写作范式层面超越了既往“单向性”论述逻辑,取而代之的则是客观数据和论述基础上与读者的“互动性”逻辑,既有知识层面的互动性,亦有视角层面的互动性;另一方面,对于民族类院校的师生而言,《导论》在民族自治地方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融合了公共管理的理论阐释;而对于非民族类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师生而言,其开启了一扇了解“民族自治地方”的知识之窗。
从研究主题与研究价值来讲,《导论》一书融合了民族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等于一体的知识体系,从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起点,将完整公共管理的体系及要素置于民族自治地方这个特殊的场域之中,一方面,探究公共管理“一般性”知识在民族自治地方的适用性及挑战性;另一方面,找寻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难题的诱因及其解决之道。就整体《导论》而言,其突出贡献与特别发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观世界”基础上的“世界观”输出。李俊清教授常言道,先“观世界”,而后有“世界观”。从写作背景与文化背景来看,一定程度上《导论》的出版也是作者“观世界”基础上的《世界观》输出及体现。作为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的重要基础,如何深刻认识“族群”“种族”“国族”“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民族国家的本质,既需要文献理论的深层次对话,更需要“观世界”基础上的自我辨识和比较发现,《导论》给了我们清晰的参照框架。在诸多混沌的概念去抽象出清晰化的概念,离不开“观世界”基础上的民族学考察、政治学剖析、社会学田野与公共管理学建构,这也说明,跨学科的知识对“世界观”的输出也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且是系统性和持久性的。《导论》建构“民族与国家”清晰化概念的过程中充分诠释了“观世界”的重要性,也有力揭示了“世界观”的引导性。民族与国家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其中,“民族”既是普遍的文化与政治现象,也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人群共同体,而民族的符号反过来又构成了“国家”的重要元素、合法性来源和基础。历史与现实的教训警示我们,“现代化”是民族与国家发展的必然目标,只有深入地“观世界”,方能更好地处理好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因素、地理因素、经济因素于民族因素之间的关系,解决好现代国家建构实践面临的传统整合纽带断裂而新的整合纽带未及时形成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是推动建构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知识体系。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依赖于建构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的知识体系。以民族自治地方为观照、立足民族自治地方实际、解决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发展问题,不断推动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导论》一书结合我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实践,以“民族”作为核心关键词,深刻诠释了“民族的就是自主的”知识体系,开辟了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的另类解读方式。从民族自治地方的公共管理环境、公共组织、政府职能、公共管理体制、公共财政、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法治、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改革,自觉回答了新时代民族自治地方可持续发展的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为解决当前民族自治地方制度发展、组织管理与人的现代化等关键性问题提供了知识性贡献与理论智慧。建构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学,归根到底是要建构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而建构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问题在于学科性、中国性与自主性。《导论》一书的写作风格与内容充分体现了按照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建构逻辑,同时,民族自治地方体现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从制度、组织、环境、管理、法治到改革,民族自治地方通过典型的地域特色建构着自主的知识体系。《导论》中对于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知识体系的主体性把握得颇为精准,囊括了理论自主、主体自主、方法自主与学科自主。一定程度上我们认为,“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即理论自主的,也是学科自主的。从主体与对象而言,《导论》以民族自治地方为例,针对的行为主体和组织机构都是我国所特有的区域为例,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公务员、少数民族干部、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机关等。“调查研究”作为方法自主的出发点,在回应和阐释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的系列重大问题过程中坚持以“事实”和“数据”说话,以理服人。总体来看,《导论》开启了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的先河,推动地方性知识生产和问题域清晰化,也形成了解决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问题的特色方法论,有助于加快建构中国公共管理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三是以“调查研究”作为系统性方法。《导论》一书凝聚了李俊清教授多年来在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智慧和结晶,也是李俊清教授利用自己在民族自治地方大半生的“实际行动”向学界传递的新思想。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来揭示问题、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此乃《导论》鲜明的特色和作者鲜明的研究态度。在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讲好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的“故事”尤为重要,而这些丰硕的故事背后则是李俊清教授扎根民族自治地方日积月累的田野调查。本应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正是因为有了“调查研究”这个料,才使得专业化的东西更加实践化。作为系统性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不仅在《导论》中揭示了公共管理专业在民族自治地方的适用性问题,例如,在通过数据对比民族自治地方与全国社会竞争力因素之后,发现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整体竞争力相对薄弱、市场发育水平较低,市场规则也不够健全,因此,在讨论政府与市场的职能时,不宜简单地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理论,而应该在分析民族自治地方社会需要的前提下,根据地方特色设计相应的职能内容。同时,《导论》也发掘了更多鲜为人知的研究议题,例如,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运行体制的改革问题,尤其是领导小组泛滥和报表异化对政府公共性侵蚀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从根本上反映了当前民族自治地方在公共管理运行体制方面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条块”问题。首先,《导论》中强调,临时性组织的大量存在就是对政府机构设置科学性的一种否定,这种现象亟须改变,应当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加大对领导小组的严格监管,防止其在运行中的失范行为;其次,受人的因素和制度的双重因素影响,报表内容、目的和制定过程的异化对政府公共性造成了极大影响,使政府难以有效掌握社会的最新需求,对资源分配出现不均和投向不当,进而导致公共利益受到损害,这些现象的发生,很难通过文献研究和文本梳理的形式得到答案,未经扎实的田野调查,一时间是难以触底和感知其本质的,而《导论》一书却给出了丰富的田野调查和深刻的理论分析,堪称教科书式的方法指南。
《导论》一书贵在“一般性”基础上讲好了“特殊性”故事。作为管理学科体系一般性的学科知识,李俊清教授通过自己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具身实践、田野观察和理论研究,将其与“民族自治地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拓展了民族自治地方公共事务的理论研究视野,也延伸了传统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议题范围,为从事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了跨学科视角的知识与智慧。该书一经修订便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现对其进行了一些不成熟的评价。囿于自身知识体系和具体实践的匮乏,尚存在班门弄斧之感,主要目的在于吸收《导论》的创新思想和知识精髓,以期在未来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研究中获得更多知识性和经验性的积累。
(作者简介:祁志伟,法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