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科研成果 -> 正文

李俊清、李寅: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发布日期:2023-08-10  来源:   点击量:

北京日报 | 作者 李俊清 李寅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统一始终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突出的统一性依然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动力。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根子在“大一统”

“大一统”概念最早出自《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里的“大一统”,其基本含义是:以天下统一为大。“大一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理念,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理想局面,贯穿古今。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具有“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绵延不断的伟大文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一统传统。

大一统是执政者与民众共同趋向的国家理想,指向疆域一统、政治一统、文化一统等多重性的统一。大一统通过编户齐民和建立郡县体系,中央政权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国家的边疆和地方,维护国家的统一性和稳定性,这种制度安排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通过建立稳定的权力核心和行政体系,确保国家的执政效率和施政效果,这种统一的权力结构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使中华民族能够共同面对内外挑战,保持国家的整体发展;通过强调民本传统和共治理念,塑造为政以德的政治伦理,这种政治伦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最高目标,历朝历代的中国人始终矢志不渝地追求统一、趋于统一、实现统一。在秦朝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主动将自己纳入中华“正统”历史序列。

大一统决定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正是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推崇中央政府权威、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各自为政、价值观虚无混乱,从而使中华民族即便在历史上处于最弱的至暗时刻,也没有分崩离析,反而是不离不弃,最终重新走向统一。大一统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社会理想和政治追求,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一脉相承、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统一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

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融通互进的,在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推动下,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汇聚成流而不断、延续至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共同体的基础,政治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度根源。在5000多年悠久的历史中,政治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尚书》记载尧舜时期“协和万邦”“四罪而天下咸服”,夏商周三代超大规模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将天下一统的观念融入社会道德规范,体现的都是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诸子百家争鸣,尽管立场各异、主张不同,却在“定于一”上达成共识。秦汉奠基了古代大一统国家制度,秦朝实现了“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的标准化,西汉确立了儒家学说的官方地位,扎实了大一统的理论基础。从此,大一统作为观念、制度和文化特性,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集体共识并得到继承发展。

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通过语言、文字、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统一,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纽带,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支撑。中华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凝聚着中华民族各个民族成员的情感和认同,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独特的凝聚力,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支柱。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不仅在个体层面上影响着中华民族各个民族成员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在社会层面上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共同体的形成。

中华民族的发展,经历了从多元演进逐渐走向一体的过程,这种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古往今来,各民族频繁互动、交融共生,留下了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等历史佳话。直至今天,各民族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流频度不断增强,交融程度不断加深,推动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回溯中华民族发展史,每一次民族大融合都促进了中华文明大发展,都壮大了中华民族共同体,都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14亿多人口而又高度团结统一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统一性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具有重要而基础性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铸就了中华民族超强的内聚力。

坚守统一性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发展特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巩固和发展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坚守国家统一这个核心利益。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云激荡,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分裂、破坏和颠覆的活动与日俱增。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让各族群众共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为建设经济共富共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经济基础。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注重用中华文化对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的浸润,让各族群众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铸牢中国心、中华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文化认同融入血脉、牢不可破。

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必然趋势,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推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

新时代新征程,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不断坚定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始终保持对统一性的追求,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作者分别为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