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应紧扣时代主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短板和不足,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把握边疆地区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注意三个方面的基本情况。一是美西方在打压中国时往往将我国边疆地区作为首要或重点攻击目标,在相关问题上频频发力。美国国会甚至通过了有关涉疆方案,恶意制裁中国新疆棉花产业,旨在破坏中国新疆的纺织产业链。二是边疆地区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很多口岸承载着国内外货物流通的重要战略通道的功能,发挥着重要的循环作用。三是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就需要将边疆地区作为内循环的重要关注地区综合施策。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基本情况,边疆地区在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应该有以下几个定位。
第一,将边疆地区作为“双循环”的重要循环部位。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其重点是国内大循环,而国际循环是国内循环的拓展和补充。边疆地区恰恰处于“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和结合部,这就决定了边疆地区必然在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独特作用。
第二,将自然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实效。边疆地区具有明显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资源蕴藏丰富。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东北地区战略资源南运,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边疆地区要在“双循环”中寻找结合点,培育经济增长点,增加经济附加值,促进边疆地区资源要素与东中部地区资本要素的有效结合。当然,在利用边疆地区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第三,将后发优势转化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实际效能。边疆地区要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加大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延长产业链,借助东部地区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开发资源型项目,加快推广现代农业经验和技术。既促进传统产业升链,又快速推进新兴产业建链,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第四,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成为东部地区进行大规模投资的领域,以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的短板,加快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可以借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支持边疆地区发展的国家财政资源;另一方面,要为东部地区民间资本进入边疆地区创造条件,提高融资水平。
第五,要改善边疆地区营商环境,为国内外资本进入创造有利条件。边疆地区要加大招商力度,激发市场潜力,提高区外资本的关注度,疏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促进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第六,发挥区位优势,把边疆地区建设成对外区域合作的连接带和契合带。发挥我国边疆地区的地缘优势、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文和产业相近优势,构建务实合作平台,借助我国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相邻地区在经济方面的深度衔接,尤其是要加大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合作力度。要将我国边疆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以及发达地区的支撑优势发挥出来,打通我国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的循环通道。
边疆地区的财政政策既要积极又要提升效能,应更加注重其精准性、可持续性。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应保证财政支出强度。要加大对边疆地区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的支持力度,在中央财政和边疆地区财政允许的条件下,适度在边疆地区超前实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边疆地区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以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行业的扶持力度。发挥中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联动的整体性功能,在边疆地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边疆地区尤其是边境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发展韧性。
边疆地区的发展特别需要在微观层面下功夫,要在中央和地方支持下,在微观层面做文章,优化微观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和反馈,激发边疆地区市场主体的活力。边疆地区市场主体的信心是建立在公平竞争环境基础上的,边疆地区政府要建立起一整套保障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边疆地区还应在结构政策上下功夫,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的大循环。要理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疏通这些环节内及环节之间的“堵点”。要因地制宜,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如,东北地区需要在实业方面加大发展力度,并启动一批新型制造业的基础项目。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应形成战略互动和战略融合发展态势,有效形成我国东南、西南和西北地区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与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有效衔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